西安曦和茶艺培训
曦和首页 曦和动态 曦和培训 曦和视频 师资力量 学员风采 曦和招聘 联系我们
茶人的第三只眼
阅读量:2153    所属栏目:茶道文化    更新时间:2024.04.19 18:07  

茶人的第三隻眼

茶人是孤獨的,並非單身或孤家寡人才能成為茶人,而是茶人常常在茶湯裡,品味到獨與天地精神往來的杯中山川景象。茶人往往因茶而群,卻也往往因茶而孤。群居是藉由茶的聚眾能力在人世間作大修行,孤處則可以檢藏內在,梳理生命。

也可以說,孤獨是進入茶事精神的眼。宋人林和靖的「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月」字在這厥詩中便是緊扣情境的詩眼 ,而茶湯之眼,攸關味覺。
   
〈一〉茶湯之眼----苦味

我們常常在記憶的某個角落,填塞著小時候食物的氣味。尤其在遭遇拙折的低潮時,在現實環境中慾求不滿時,在物質世界空虛感盈溢時,總會希望藉由一張蔥油餅的香氣,一顆白饅頭的溫度,重新找回童年的那一份單純。生命中的第一杯茶湯,在我青澀的少年時期,濃濃苦苦地渡過了。苦,應該是很多人對茶湯最深刻的印象。榮西和尚在《喫茶養生記》中,將苦味列作五味之中的至味。而荼是苦味之上首,而心臟好苦味,心又是五臟之首,故茶是萬物之首。所謂苦水不去香不來,苦味是香氣的骨架,一如樑柱之於房舍,抽離了苦味,游離在空氣中的香氣將顯得抽象而恍惚。

記得十年前潮州的鳳凰單欉剛進入臺灣市場時,茶書院的新生總是忍不住抱怨,香氣迷人卻是苦澀難耐。幾年過去了,烏崠山的單欉老樹經大量扦插繁殖後,加上穩定的平地氣候,使得苦澀味大大改善。新一代的鳳凰單欉開始受歡迎了,而我卻感到無比的失落。像小孩找不到記憶的歸路,我的味蕾迷失了。麗質天生的鳳凰美人總散發著各色香氣,然而少了舌面苦澀的存在感,倒像是渺渺如煙的太虛仙子。

數年前茶書院曾邀請食品科學界的區少梅教授給同學們做一回口腔官能的測驗,結果在苦味反應項目中,茶齡長短與對苦味的敏銳度成了反比。

可見味覺是可以適應的,老茶人每日濃啜數巡,幾年下來感官難掩疲憊,口感則愈喝愈濃厚。於是每每察覺自己口感遲緩時,我總是以一程旅行讓味蕾放空,非必要不輕易碰觸茶湯,經過一段放逐留白後的第一杯茶湯,很多純粹的味覺經驗,將一一重現。

〈二〉茶席之眼--造境

茶席是茶人展現夢想的舞台,藉由茶器的使用,茶儀規的進行,完成近似宗教般的淨化過程。然而茶畢竟不同於宗教,茶人並非宗教家,茶席也非神壇,茶儀規更非禪苑清規,更多的是茶人以茶作為俯仰天地間的依歸。

初學茶湯者在茶席上,總以功能為重,競競業業,不敢越矩。然而更多的是站在門邊的觀望者,錯把茶席當作室內佈置或餐桌裝飾一景。茶席的佈置,並非像棋盤上的縱橫線,得依循固定的方位,更重要的是如何隨心隨境轉換茶席的擺置,這當然攸關茶人的功力。

書院同學有很大一群都來自於設計界,而諸多設計師在茶席上最大的課題,就是要學習摒棄設計走進生活。然而生活並非一定得是捨去美感獨厚實用,如何藉由茶席的組合在日常環境中創造情境,是一門需要反覆練習的功課。

茶席的元素眾多,在陸羽的年代可達二十餘件。二+世紀末在極簡主義的推波助瀾下,茶席的器具有日益精簡的趨勢。雙杯品茗漸漸回歸單杯的運用,茶盅漸由潮汕茶法取代,小壺有漸漸被中大壺取代之勢。明人馮可賓在《岕茶箋》中提出每客各持壺一把,任其自斟自飲,在早年香港茶樓處處可見此景。茶器簡化後茶席自然就出現了喘息的空間,像文章中的逗點,讓觀者可以歇息片刻。 

我在擺置茶席時,主張將材質相近的或色調相似的歸納一角,譬如銀釉的水方和銀茶則可擺置同一側,潔方和茶席巾則盡可能用同一色調。如此一來即便素材眾多也不至於太喧嘩,藉由茶席的視覺調整可帶領與會者進入以心會茶的性靈層次。

茶席在生活中扮演美學的先行者,即便沒有固定的茶室,只要一隻托盤一地草蓆,器具在茶人指間指揮若定地鋪展開來,再日常的生活場域都能點化出些許茶味來。很多人嚮往日本茶道的視覺符號,而要求設計師複製符號表象的景觀。然而造景容易造境難,非得常日與茶獨處才能活出自己獨立的茶場域,設計師只能創造景而不能幫業主創造境。少了主人在現實空間中生活的軌跡,再成功的造景都無法進一步衍生出情境。

〈三〉茶人之眼---http://www.cptw.com.tw/App_Themes/pic/46224030.gif

茶人的眼晴,應是獨立於名物之外的。然而確立第一代名物的茶人,應有其先天對器物的嗅覺,及後天在茶事上的粹練。不同於文物專家的知性,茶人比較偏重民藝的直觀感受。

民藝的美,是同一時期民間手藝人共同的美感經驗。沒有名字,不知作者,在作品中嗅息不出獨立的個性,在其時代是服務於百姓日常生活所需的。沒有嬌奢的外表,有著堅毅的體骼,是常民文化中生命的力量。而早於朝鮮民族了解自身民藝的價值前,柳宗悅已從李朝的磁器中發現驚人的美感。其美感經驗出自於幾近文盲的工匠之手,沒有知識的影響,一生只在工作崗位上鍛鍊指頭功夫,不經大腦的理性思辨,指尖直接反射心理的情緒。柳宗悅認為,閱讀器物時帶著知識的眼睛,就如同帶著有色眼鏡去看物,美已經變迷矇了。

茶人在閱讀器物的眼,不需帶著文物的知識,而是用心直觀去感受。如同品飲一杯茶湯,無需追查產地、年份、作者,好茶自已會說話。開啟茶人之眼,就得學習品味http://www.cptw.com.tw/App_Themes/pic/46224030.gif相。http://www.cptw.com.tw/App_Themes/pic/46224030.gif者,粗也。http://www.cptw.com.tw/App_Themes/pic/46224030.gif相的美感近乎於原始藝術的美,在粗獷的線條中帶些細膩的情緒,在野放的姿態中帶點行者的http://www.cptw.com.tw/App_Themes/pic/46224030.gif味。初探茶事者,總是小心翼翼在名物中尋找品味;新手泡茶也總放不下秤量計時器,唯恐待慢茶湯;恐懼失敗成了開啟茶人之眼的最大阻力。

澀,是http://www.cptw.com.tw/App_Themes/pic/46224030.gif相的刻度,在溫馴與甜美的主流中,顯得有些格格不入。無論是茶湯留在舌面的澀度;未經修飾的天然材質在茶席留下的視覺澀度;或是拒絕鄉愿頑抗世俗化的茶人,待人處世的澀度;都是進入茶人之眼的密碼。

http://www.cptw.com.tw/App_Themes/pic/46224030.gif者,初也。熟事茶湯者行茶運壺間難掩流,不經意間流暢漸漸成了匠氣的表現。適度地在行茶時展現一定的澀度,像蓄墨飽滿的亳筆在紙上運行數時,最後以一抹減速的拖墨留在字間,形成比起筆更有精神的力量。茶人常常得藉由澀度提醒自己,莫忘了當初推開茶事之門的那一份初心。


曦和茶艺 曦和茶艺地址 版权所有:西安曦和茶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13891908775
市区地址:西安市
陕ICP备15005990号-2